职业教育工业设计专业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08次 2013-10-11

-- 李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内容摘要:在工业设计迅猛发展的今天,工业设计专业工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着重讨论了工业设计工科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以多门本专业工科类课程整合后的“产品工学基础”课程为例初步探索了工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以及进一步改革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产品工学基础、整合、工科型、艺术型

1,对工业设计专业工科类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工业设计的社会认知度迅速提高,企业为了竞争的需要,迫切需要设计人才,设计教育随之发展。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最早开设于清华美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江南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但真正蓬勃发展还是起于80年代,并开设在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这两类院校之中,名曰,艺术类工业设计和工科类工业设计,即艺术型和工科型,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因各自之所长及倾向性不同而不尽相同,这种教学设置的差异不仅存在于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同样也存在于工业设计发达的美国、英国、德国等工业设计教育之中,此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各国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以及工业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同所致。

由于工业设计的历史比起成熟的建筑学等学科来历史较短,把工业设计教育作为科学来研究的历史更短,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世界性的工业设计教育还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至今尚无一个国家的模式可以运用于世界各国。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从早期的美术教育体系中逐渐走了出来,向着综合型体系发展,工业设计中的工科类课程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可以分为专业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三大类。工科类课程如力学、电工学、材料学、工艺学、产品结构设计、机械原理等均属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随着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以及设计领域的扩大,而越来越得到体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好的创意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物品,全面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对长期以来工业设计专业工科类课程一般采用工程设计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工业设计专业的工科类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实现设计创意所必须的技术领域的知识,是设计中的物质要素及技术层面,是设计创意得以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实用物品的基础。工科类课程由于其学科性质自身的特点以及长期的教学模式,要求大量的课时以及学生较强的数理化基础,这对高职高专工业设计专业目前来说都是几乎无法做到的。www.****.com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既重感性又重理性,目前学生则是感性认识敏锐、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则相对薄弱,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热衷于设计创意、表现技法以及设计软件的学习,而对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工科类课程不感兴趣。笔者就此问题对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全部所学课程中,只有5%的学生认为“最感兴趣切投入精力最多的课程是工科类课程”,对于“最难学的课程”,80%的学生认为是工科类课程,这种状况表明学生由于学习的困难,而导致对课程不感兴趣,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2,工业设计专业工科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必须改变工科课程的常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业设计所设及的工科类课程很多,每门课程因自身学科的性质与特点都有其学时的要求以及章节安排,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工科知识的需求与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不同,学时分配方面无法满足传统工科课程的教学要求,每门课程也不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安排必须根据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工科知识的具体特点与相关的教学要求来重新整合,将多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产品工学基础”课程之中,各学科作为一个个章节,每章将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融入典型案例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相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每章安排一个专题训练,每个专题多都作为一个课题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入,在课题研究中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体现出研究型课程的多学科理论借鉴,多方法运用的特点。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传统工科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做习题、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课程是多门课程的整合内容极其丰富,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这样艰巨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除得到“产品工学基础”教材以外,还有一本“学习指导手册”其中详细标列出课程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安排、每一章节教学内容中必读的参考书目、需要完成的作业课题训练与具体规格和形式以及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学习指导手册”的指引以及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革被动听教师讲课,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

2.3,课程作业的改革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且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改革的做法是通过每个章节的课题训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完成课程训练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力学与产品”章中课题训练的设计为“支架设计”,指定杆材的规格,要求达到一定的乘受力,形态满足现代审美要求,并能体现绿色设计原则。将力学的基本原理,杆件的强度与刚度分析融入设计之中。在电工知识的学习中课程训练为“简单电器工作原理分析”,要求学生拆卸电熨斗、电烙铁、电饭煲等简单的家用电器,分析电路组成、工作原理画出电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并重新组装,通过拆装训练,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元器件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在材料学章节中,主要让学生了解材料是人类和自然不断磨和的对象之一材料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意味着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不停地向前迈进。课题训练“材料改变生活”,要求学生写一篇分析报告,通过分析材料,了解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材料是产品设计不可或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关注材料的意识,考虑材料的各种性能,能够扬长避短地用于产品设计之中。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工科课程通常以闭卷笔试加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所谓的全过程考核就是考察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过成中的态度,对问题的理解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产品工学基础”课程中我们采用了全过程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表现20%,课堂训练过程30%,课题设计结果评价50%。这样考核的覆盖指标更全面,考核的结果就会更客观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进行综合平价。

3,工科课程改革的总结

通过对工科课程的系列改革,使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新的关于“最感兴趣,投入精力最多的课程”,70%的学生认为是“产品工学基础”,认为“最难课程”15%的学生认为是工科课程。整合后的“产品工学基础”构建起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使学生在一个个章节中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概括起来可以有如下几点:

3.1,课程改革总结.

3.1.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依靠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帮助,促进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便成为教师、课程、评价方法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有效学习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评价与指导。

3.1.2,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在课程每章的课题训练中,学生的学习是探索的过程,保持着探索的热情与学习的动力。

3.1.3,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生学习的团体中,教师、学生的经验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世界,学生要完成自己的设计课题就必须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各抒己见,互通有无,在交流中学习。

3.2课程改革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重新整合的工科课程“产品工学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作业、考核方法等方面看是一个比较合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特点的课程。课程将各门课程为一体,教学观念的改变,远远超越了课程本身的范畴,课堂变成了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设计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技术基础对设计的巨大影响,学生能够在专业设计领域中更扎实地进行设计,从而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整合后的“产品工学基础”教学改革中仍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一是教学学时的问题,现在60-70学时的课时,很难容纳学科的教学内容,加之多章的课程训练都需要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要使学生将每个课题训练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增加学时到100-120学时。二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急待改善,目前能够承担此课程的教师为两类,一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另一类为工科出身的教师,这两类教师都有其自身专业的局限性。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虽然能够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但对各章节的工科内容知识不够深入,知识面不够深广,可能会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知识所不及之处,需要对各门工科课程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工科出身的教师虽然对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熟悉,但对每一章节如何有机的结合工业设计的要求进行教学以及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方面还要进一步提高。总之,本课程要求教师本身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期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