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设计老兵的使命感

81次 2018-05-25

廖天佑

深圳市源创尚品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创始人兼总经理

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曾任makefire中国区创业导师

京东E港创业导师

英国作家查理.狄更斯 在《双城记》里开篇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信息量爆炸的互联网年代。人们纷纷涌入创业浪潮中,朋友圈在热络地贩卖焦虑,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在这纷纷扰扰的世间,专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稀缺品质。环顾四周,有多少坚持传统的人,就有多少能专注和静下心来真正做事的人。而我们本期访谈的对象——源创尚品设计创始人廖天佑,就是这样一个不合时宜、强调价值取向的“传统”设计老兵。

 

 

来设计: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工业设计行业的?

廖天佑:95年进入大学就是学习这个专业,学校应该是当时全国从工科类工业设计实践比较早的学校。那个时候,国内的工业设计才刚开始由美工、美院、工艺品行业慢慢转化为现在综合的工业设计。学校会组织大家进行一些工业设计相关的课题尝试,其实当时自己也学得稀里糊涂的。可能我的际遇比较好,在当时还是包分配的情况下,我不安份的闯荡深圳遇到了比较好的机会,能够进入到一些顶级企业学习和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与国外的优秀工业设计公司有些接触。

2007年正值山寨手机横行的时候,也正是“简餐式”产品设计盛行之时,当时甚至还有人提出来“把设计当流水线来做”,我那时候就觉得以这样标准化的方式对待这行业是有问题的,同时结合国内外设计行业生态两重天的对比,我们认为追求原创的创新才是工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于是“逆势”成立的源创尚品。后来当时做手机的工业设计公司很多都死掉了,没核心创新思维的要么转行要么关闭,证明了我并非杞人忧天。

来设计:标准化的东西不是更利于行业发展吗?为什么认为这对设计行业是不利的?

廖天佑:首先,在设计行业,我认为所有归纳为标准化的东西都是没有真正价值的。当然 这个跟执行层面上我们要用大量的经验来补充或者说依靠经理优化、完善设计创新过程不矛盾,我当时是觉得只要是能形成经验化、模板化的东西,它一定会被电脑,也就是所谓的AI所取代,创新的价值不在于经验的堆砌,经验在创新过程中的核心价值是验证。

同时,我们认为工业设计是商业化设计,工业设计师要在上帝和仆人之间切换,从商业而言付钱的甲方是“老爷”,他们需要利用我们的创新,不奔着商业价值去的创新方案都是耍流氓,但“老爷”不是需要我们迎合而是“赐予”。因此既要象仆人一样俯下身倾听甲方需求,又要象上帝一样居高审视甲方需求。而在设计执行中也一样,既要俯下身听取消费者声音,又要居高研判消费者内心

因此我们公司最初成立时候,我们只有一个纯朴的想法就是原创,基于原创需要确立了三大基本原则:“提供独立原创的设计创新”,“根据特定需求定制创新工作流程”,“向用户提供具备真正商业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将其贯穿到客户定位、公司文化、项目管理、人力资源、上下游整合等方方面面。

传统手艺与现代化生产的冲突

来设计:说到传统,因为舌尖上的中国3热播,章丘铁锅成了淘宝“爆款”,您是怎么看这种传统手工艺与工业设计代表的现代化高效率生产?

廖天佑:第一,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化工业生产本质就是冲突的,传统手工艺就是以小农经济时代的手艺人为代表,这个手艺其实囊括了产品的整个生成链条环节。工业设计其实是基于现代工业基础的衍生出来的专业配套,从这个点上看两者是极具冲突的。

第二,从内在逻辑来讲,两者是有相通性的,因为好的工业设计也需要匠心,或者说叫工匠精神。对于传统手工业者,一定要把以前的宝贵经验(秘方),完整的传承下来,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一点点优化、创新,最终保证其流传价值。而这种对产品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一样可以运用在工业设计中,也需要运用在工业设计中,只是工业设计过程中运用的各种元素是工业化生产的元素,而非手工元素。这也就是常说的设计过程中的“追求极致”,但我想补充的是好的商业设计作品应该是将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平衡到极致”。

第三,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传统工艺需要通过现代工业重生,否则就象今天一样变成“活化石”,而且化石终究是化石,是没有生命力的。比如章丘铁锅,要想把既有的工艺保持下来,仅靠工匠是传承不下去的,因此已经不符合时代了,举个简单例子:枯燥的捶打的过程未来可能无人愿作,是否可以考虑借鉴现代机械来分解,这个过程无非就是接触材料,冲击力和弹性的关系,把这个制作过程数据化,逐步逐步用工业代替,甚至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证明这种传统做法的真实科学价值,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把这种技术传承下去。但遗憾的是相当多的手工艺却陷入“玄学”范畴,披着各种传统文化的光环逐步“化石化”,但这并不是中国的传统。

设计在产品链条中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