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谭氏文化研究总会

《路史后紀七》云:“少昊之裔伯益之後有譚等十八國皆嬴姓”。譚國自虞舜授氏定邑、殷商晚期建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歷時六百餘年。     《史記》記載,虞舜時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舜帝賜姓為嬴,後世皆以伯益爲嬴姓始祖。夏禹繼位後,伯益和其父皋陶都深受器重。禹原打算把帝位禪讓于皋陶,由於皋陶過早逝世,於是晚年授政於益。禹殁三年,伯益讓政於禹子啟。從啟開始,結束了禪讓制,建立了世襲王權,史稱夏朝。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由於伯益之後佐商有功,其中一隻在商晚期封爵建立譚國。到殷帝乙時,譚國已進入強盛時期。今城子崖考古證明,譚文華大約始於殷商晚期而終於周末。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大周王朝建立後,於武王七年夏,大封功臣、宗族和先古聖王的後裔,仍將譚子封為諸侯、子爵。譚國國君稱譚公,亦稱譚子。    《左傳》記載:春秋時,齊襄公無道,莊公十一年,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出逃經過譚國,譚國沒有給予支持和幫助;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得國始稱桓公,諸侯皆賀,譚獨守義不賀;譚國尊周王朝,提出了“尊王抑霸”的主張,不與會盟。桓公患之,於公元前684年(魯莊公十年)冬10月出兵伐譚,譚國不敵,國君譚子避難莒國。譚子後裔爲了不忘封國,遂以国爲姓,譚姓蓋始於此,是爲譚氏正宗。

相关案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