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动车快充充电站

为电动车未来的大规模推广而设计的城市内充电站,应用场景为城市内大型公共空间、商业地产地面区域、交通枢纽地面区域等。



目前大多充电站是用简陋的片状钣金和薄膜制成,这些设计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后续可以方便拆卸而作为权宜之计。城市建筑从来就不是仅为解决功能而孤立存在,它更是社会历史的风向标、城市的皮肤、人们的心灵栖息地。单纯为了功能设计而制造视觉垃圾是设计师的渎职。这个设计要让城市的公共空间不再是城市角落,打造一个让人们与有荣焉的公共空间。



充电站分为三种不同的车位搭配,最长的车位为13车位,单个车位27,总长达35米。设计师用500毫米高的金属拼出了一个类似三维构件的屋顶,内天花板往里剧烈收缩,制造出一种飞檐式的强烈视觉悬空感。底部却用了相反的处理方式。几根弧形的立柱,沿着各自的方向,没入天花板内,舒展地支撑其这么一个庞然大物。



过多且靠外的柱子会加大停车时的难度,业主特意提出必须减少柱子的数量并且将其往里挪,于是四根挨着车位背面的立柱,让顶盖成了一个悬臂结构。立柱就像古建筑中的拱门,看似毫不费力地支撑着巨大的穹顶。外侧两个立柱特意向内缩进一个车位,让车站不像一个四平八稳的居住的盒子,更像一个容易驶入的掩体。



充电站的背面一大片蓝色玻璃,即可为充电桩和汽车遮风挡雨,也围出了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当驾驶者顺着指示找到车位时,会感觉这是一块专属准备的空间,而倍感尊重。蓝色玻璃还象征着电流,当人们透过玻璃看到背面,整个世界都变成蓝色;而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地面,内部形成教堂内的戏剧化效果;另外夜晚的冷色光源投射出来,空间不会显得很冷淡。



不同构件的皮层效果代表着不同的建筑材料,浅灰色粗糙的顶盖像石灰石,浅灰色铝塑板的天花板更有亲和力;深灰色钢板的立柱,像深色混凝土的效果,更接近地面,体现出力量和稳健,



在晚上,建筑的性格是由灯光塑造的。天花板内置灯光负责主照明,而立柱内嵌的照明则营造景观氛围,勾勒出立柱的线条和弧线。 



建筑对于结构荷载有更高的要求。首先风力和雨雪是最大的挑战,任何兜风问题都必须避免。最大的兜风面来自背面,因此背面玻璃必须在一定距离上切割出空隙,整体支撑也必须和顶棚留出空隙,让剧风通过。



为了加强玻璃的稳固性,顶棚上设计了固定玻璃边框的支撑件,在地面上也设计了支撑件,这样整个玻璃荷载由顶棚和地面分担。为了避免雨雪的堆积,整个顶棚被设计成向后倾斜。



三种不同车位的充电站,意味着相当庞大数量的结构件、外观件和辅助材料件。为了达到经济成本, 设计师计算了整整一页纸,找到了每个构件上最精确的那个尺寸数据,最终三种车位的充电站所有构件实现完全通用,包括顶棚、玻璃、天花板、立柱,甚至内置的灯罩。设计师把充电站的构件分件组装,最后所有的构件加起来只有35件,实现了物料的大瘦身。



只有硬件,还不能算一个完整的体验设计。用户在开车充电时,最重要的体验就是如何顺利找到车站和车位。因此必须有整套的导视系统来辅助充电站完成任务。充电站本身的识别。玻璃提供了每个车位的号码指引,非常清晰明确,字体设计体现出三维空间的3D效果,呈现出霓虹灯和未来感。当汽车驶入相应车位时,顶棚上的LED相应闪烁,表示工作状态,可连接到终端控制系统,计入空闲车位统计。



相关案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