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云作者痴,谁解其味

      

——当代青年书法家张豫记事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萧伯纳

 

   .张荻玲

 

2012年,当荣获由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时,远在江西南昌深造书法的张豫反而平静下来,尽管从故乡驻马店传来的祝贺声不绝于耳。他把这个好消息悄悄地埋在心里,走向案头,在一轮明月升起时,在南国香樟树的芬芳里,研墨铺纸,钻研书法。三十多载与书法为伴,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没有放弃过,常常通宵达旦地练习。待窗外微微亮白时,他才知道又练习了一夜。“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正是这种常年的痴,让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这成绩里,是汗水和勤奋的果实,是痴迷和忘我的结晶。这痴里,蕴含着对书法艺术的狂热追求;这痴里,是别人体会不到的书法艺术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痴里,是几十年如一日与书法艺术不可分割的执著。

张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现代刻字作品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九届现代刻字艺术展(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中国书协主办)、首界全国“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主办)、首界全国“赵孟頫奖”书法展(中国书协主办)……

 

 

                    少年斗志不言愁

 

张豫1973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朱古洞乡朱古洞村。朱古洞乡位于中西部结合处,现隶属于驻马店市驿城区,这里果林迭翠,有山、有水、有平原,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是豫南的一颗明珠。这里是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故乡;这里有著名的北齐名寺—北泉寺和誉满中原的佛教名山—乐山及其风景区。北泉寺兴建于北齐年间,寺内藏有原颜真卿真迹“山中天”匾额,颜鲁公祠内塑有颜真卿坐像,寺内古刹灵柏,千年银杏,郁郁葱葱,相向辉映,景色迷人。海拔1000多米的乐山,是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名山,曾经盛极一时的“八宫二观一拜台”留下的断壁残垣,其雄姿依然,盛景如故。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美丽风景和人文景观环境下,张豫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在他六七岁的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懵懂的兴趣。那时在农村,家长也没有发现这个孩子的天赋,在别的孩子都跑着玩耍的时候,张豫就拿着小树棍在村庄外的比较松软的空地上写字,画一些简单的画。家乡不远处就是层层叠叠的山,蝴蝶在花丛里歌唱,牛羊在河边吃草,眼前摇摇摆摆的小草,这些都成了张豫绘画的对象。村里有好奇的乡亲在旁边看,鼓励他说,这孩子长大了一定有出息。张豫起初在地上写的字都是从书上看到简单的字,他就比划着怎么把这些字写得好看,甚至写得比书上的还好看。慢慢地他感觉在地上写字比在纸上写好,一是家里没有足够的纸让他练习,二是在地上写方便,写完了擦拭掉还写,而且想写多大就写多大。

读小学的时候,张豫有了笔和本,老师也在课堂上讲些简单的书画知识,张豫都铭记于心,在用过的旧作业本练习着写。寒暑易节,张豫最大的乐趣就是或把自己关在屋子练习书法,或来看村庄北边的河边,听着清脆的流水声,在优美的大自然里练字。飞鸟、翔云、流水、青草,在张豫的小木棍下栩栩如生。等到他长一点儿时,每到过年,乡亲就找他来写对联。望着乡亲们高高兴兴拿着写好的对联,张豫有种巨大的成就感。

村里有个叫李春江的人,在村上扙着人多势众,经常欺负乡里乡亲。张豫上小学五年级时,李春江的父亲去世了。由于张豫很喜欢那个老人,他的去世让张豫很难过,也很想念他。于是张豫就自告奋勇地说,我为爷爷画张像吧,作为对他的纪念。在李春江亲人的悲伤里,在众目睽睽下,十二岁的张豫战胜了恐惧,在一张烟盒上面对着去世老人的遗容开始为他画像。张豫回忆着老人活着的时候经常给他讲故事,还鼓励他好好地练习书法说“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时,心想一定要把老人的像画好,想他了就可以看看。

可是等张豫把老人的遗像画好时,在旁边一直观看的李春江说画得不像,被李一拳打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等张豫苏醒过来后,发现他躺在家里的床上,屋里挤满了亲人,母亲在他身边哭。看到张豫醒过来,母亲问还疼吗?可是,等他知道事情的真相时,就暗暗发誓这一生一定要把书法练好,一定要为母亲争气。原来,在李春江一拳把张豫打昏后,母亲就不顾一切地扑上来护他。李春江恼羞成怒暴打母亲,把她的腿打断了。张豫看到母亲被打断了的腿,与母亲哭成一团。

母亲扶摸着张豫的头说:“儿啊,别哭了。记住你一定要争气,好好练习书法,将来成功了,也就为娘出这口气了。你别害怕,娘的腿被李春江打断了,但志气打不断。娘骄傲,娘有个有骨气的儿子。娘虽然识字少,但娘知道一句话,你这辈子要牢记:少年斗志不言愁!”

 

初露锋芒

 

张豫的初中是在当时隶属确山县朱古洞乡中学读的。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乐山脚下,四面是葱葱郁郁的田野,河流从校园的前方哗哗绕过,青山如黛,家乡如画。在这样美丽的校园里,张豫愉快地学习成长着,他还坚持着练习书法,比以前的兴趣更浓。当时教他地理的老师肖艳玲发现他的天赋后,就给他找来了《祭侄文稿》,让他临帖。

这是他从事研习书法得到的第一本临帖,他激动万分地从肖老师手里接过这两本书,面如获至宝,仿佛接书法的艺术殿堂,那里面是艺术的宝库,是通往书法艺术的必经之路,他要沿着先贤们的足迹,继承他们的智慧和高洁的品德,一点一撇地练下去,直到成功。

 

张豫从小就听说颜真卿的伟大爱国情操和高尚品格,就对他特别崇敬。离村庄不远的北泉寺就是颜真卿殉国的地方,他所书的“山中天”匾额,让天下人络绎不绝地前来瞻仰。张豫从小就对颜真卿非常崇拜,立志向他学习研习书法的精神。

 

“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豫打开书法殿堂的大门,他坚信,他要一直在这条铺着坎坷和鲜花的路上,自强不息。张豫一边读书一边研习书法,通过读书,他借签古人习书法的经验作笔记: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这为他在没有名师指导靠自学成才的书法道路上,点亮了一盏盏明灯,在自我摸索前进的道路上,渐渐铺开一条光明的大路。

有一年北泉寺旁边的弹药库被盗了,为了警示和震慑犯罪分子,要在附近的院墙上书写警示性标语,老师就让张豫去写。用了一天功夫,张豫在院墙上写了一条又一条标语,望着雄劲有力、威严醒目的标语,听到老师和弹药库的工作人员的赞美和肯定时,十四岁的张豫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弹药库的工作人员为了给张豫鼓励和感谢,就给他买了很多笔墨纸砚,中午吃饭时还给他炖了很多肉。望着一大盆肉,张豫幼稚地想,写字真好啊,还有人让吃这么多的肉。我要好好地写字,将来能有更多的肉吃啊!怀抱着笔墨纸砚张豫第一次感到只要付出就有收获的喜悦。这是他人生中因为练习书法得到的第一笔奖赏。走在路上望着田野里大片大片金色的麦田和飞翔在空中的鸟儿,张豫年少的心也飞了起来,飞在家乡秀丽的天空,在广袤的天地间,书写着爱和希望。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和理想树立的一个关口。张豫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就利用业余时间研习书法。春天草长莺飞的时节,他到大自然里去练,集春花的纯洁,集春水的清澈。夏天就在闷热的小屋里苦练,磨练“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意志,锻造尘世浮躁我独醒的性情。秋天的果树下,冬天皑皑白雪中,他铺展洁白的宣纸,展开中国书法独有的书写架势,以一个蓬勃少年初长成的豪气和勇气,在天地间,书写着胸中丘壑,书写着天地之宽广,之博大。书写上下五千年中国书法的精髓和风骨。

初中快毕业时,张豫在家乡已有小有名气了,村里的标语、确山县城里的标语,时常有人找到他写,老师也为他提供这样的机会,以给他鼓励和锻炼。张豫清楚地记得他所书写的宣传标语:“一亩田吃好饭,一亩果树奔小康。”“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百善孝为先”等,都深受人们喜爱,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直到现在家乡的父老乡亲还津津乐道张豫的年少英才,有些没有改建的老墙上还有张豫当年的书法标语,透过岁月的足迹和风雨的侵蚀,向人们诉说一个少年的茁壮成长。

 

 

军中书旅

 

  初中毕业后,张豫被54军高炮旅应征入伍。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就要为家乡为祖国承担责任,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更大进步。在祖国的和平时期,除了要尽一个军的天职,就是要发展要突破自己的书法艺术。

怀着对军营生活的向往,怀着对美好末来的追求,张豫来到了54军高炮旅,开始了军旅生涯。严格艰苦的新兵训练之余,张豫在战友们休息的时候,依然拿起笔练习书法,有时实在累得实在爬不起来了,就躺在床上在心里练习。一撇一捺,一竖一横,在心中一遍遍地书写,临摹。一边在心里练习,一边体味古人习书法经验:“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部队有图书室,张豫终于找到了知识的源泉,无论有多累有多苦,他就要到图书室借阅图书,古今中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无所不读,无所不涉。他深知,要想练习好书法,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心里才能装下壮观的山山水水,才有破竹的豪气,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通过读书,他知道前人于长期的书写习惯中悟出了书写之道,积累了丰富的书写经验。有志学书者若为己所用,则能事半功倍。他沉醉在中国书法艺术中,为祖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骄傲着。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绍兴是书法圣地,兰亭奖为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汉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张豫到部队不久就到宣传科成为一名文书,这也为他练习书法提供了很多时间,也让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军营中发挥。连队的宣传标语、黑板报、演习沙盘、海报,都由张豫来完成。他也是连队的电影放映员,每逢放电影的前夕,他就画电影海报,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常常电影放映完了,他画的电影海报就成了战友们的收藏品。《地雷战》《地道战》《党的女儿》《喜盈门》《泉水叮咚》等,画得神形兼备。

在部队张豫循序见进地开始临摹颜真卿的《争座位》。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有一次济南军区何国强将军去部队检查,由于是临时检查,部队也没有做准备,就让张豫临时写欢迎标语。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在紧急情况下,张豫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何国强将军看到部队这么高水准的书法时,就问这书法是谁写的。得知是一名入伍一年的小兵写的时,何将军欣然为张豫题词:自学成才,百炼成钢。并鼓励他要百折不挠,坚持到底,一定会有大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到部队去讲课,张豫悉心听讲,得到了李铎的指导。在观看了张豫的书法后,高兴地对他说:“你是个自强不息的小伙子,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坚持下来,这种精神很可贵,希望发扬下去,定会大成!”

张豫在22岁的那一年考上了郑州高炮学院,在那里学习两年。这两年中他系统地学习了文化知识,也有更多的时间研习书法,这期间,他的书法又提升了很多。两年后张豫在高炮学院毕业后,部队把他分配到信阳习县54农场,这一待就是6年。

那是一个如桃花源一样幽美的地方,落英缤纷,花草鲜美。那是一个像诗经一样纯净的地方,藏在深山一隅,鲜被人问津。那是一块宝藏,蕴藏着收集不完的文物。林间鸟儿鸣叫,溪水飞瀑;野果鲜美,处处可摘;田野广袤,像一块巨大的艺术品,呈现大自然的瑰丽多姿与富饶。除了静谧祥和,就是张豫心中被大自然的美陶醉的心跳。他被祖国的锦绣山水感染着,被田野清澈的风洗涤着,与冬雪一起飞舞,与夏雨一起淋漓,与春风一起歌唱。他把自己放任在大自然里,用大自然的灵秀与壮美来重塑自己的灵魂,他要这里涅磐,在这里浴火,让这里成为艺术的殿堂。

那是他一个人的天堂,是他一个人灵魂飞舞的城池。这座城池没有世俗的目光,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他把自己变成一位老农,躬下身体,向土地敬畏,向天空致敬。他住在农场朴实的茅屋里,虽然一个人,心灵却拥有整个宇宙。从来不感到寂寞,从来不感到困倦。在一个人的岁月里,他体会着“千山岛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千古孤独,体会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体会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意。雷电交加的夏夜,一盏孤灯,一壶老酒,张豫恣意地研习书法,他的性情在与大自然的独处里,恣意狂放,体现在他的书法上,如行云流般的舒朗、神韵、豪放。

在这期间,张豫除了做好他应做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天地间痴痴不倦地练习、研究书法。从没有一个打扰他,没有一个人吵嚷他,除了风声雨声就是他练习书法的写字声。那时部队很支持张豫练书法,给他买了大量的笔墨纸砚,在他的茅屋里,练习的纸一堆又一堆。茅屋里浓浓的墨香和一个追求艺术的灵魂痴痴地缠绕在一起,在无声地燃烧,无声地升华。张豫已深得书法大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这个时期,张豫也向绘画方面钻研,开始了书和画相提相携、交相辉映的艺术之旅。累了的时候,他就到河边捏泥巴,捏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他把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捏到泥巴里。渐渐地,居然在捏泥巴上也捏出了成绩。他读了大量的书,路遥、贾平凹、莫言,古今中外的书无所不读,促进了思想的沉淀与学识的积累。

在农场的这一时期,张豫主要临摹孙过庭的《书谱》和《玄秘塔碑》。孙过庭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 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为柳公权六十三岁那年所书,属于晚年的成熟之作。《玄秘塔碑 》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28行,行54字。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那个农场所辖面积很大,南到安徽宏村,北到商丘。有空闲了,张豫到处转转,进行巡逻。慢慢地他发现田野里有很多古董一类的文物。像古时的瓷器、美人榻、族谱、石雕等珍贵文物。通过读书,张豫鉴别出这都是无价之宝。但当时老百姓不懂这些,很多都被破坏掉了。张豫就把发现到的这些文物收集起来,放在茅屋里。近距离的搜集完了,他就开车到远的地方搜集,河边、庄稼地里、田野,他无处不去,小心地翻看。遇到大的石雕他搬运不动,就喊来当地的乡亲帮他运回去。弄回去后,张豫就开始研究这些文物的年代、价值。时间久了,他竟整整搜集了满满一屋子,他几乎没有睡觉的地方。经过考虑,向部队作出汇报后,张豫把几吨重的文物全部捐给了信阳市文化局。把第一批文物捐出后,张豫又开台了第二批的搜集,直到他退伍离开农场时,他又把第二批文物捐献给了国家。

那片农场是张豫研习书画的摇篮,多年以后,他常常感慨万端地回忆起那时的生活。六年,他舍弃了尘世的一切俗事和杂务,让他在书画艺术上突飞猛进。他热爱着脚下土地,热爱着那里的乡亲。农忙时张豫就帮乡亲们收麦子,割豆子。鸡犬桑麻,春耕夏播,张豫与乡亲一起体会着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张豫把自己放置在大自然中,学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有价值的文化藏在民间,民间是大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书海无涯

 

张豫2002年从部队复员后,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工作,能在那里工作是他梦寐以求的。从小他就对英雄杨靖宇充满了崇拜和敬仰,现在在将军纪念馆工作,他一定要守卫好馆里的一草一木,守护好将军的英灵所在地。在那里深得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长、画家刘永贵的赏识,常常在工作之余谈论书画。

在一次举行的书法大赛上,张豫有幸结识了当代书法艺术家毛国典。毛国典被张豫对书法艺术的痴痴追求精神所感动,对他的书法大加赞赏和推崇,并让张豫随他到江南南昌深造,跟他一起研习书法。在经过和爱人红霞商量后,在2010年张豫辞别爱人和孩子,踏上南下的火车。

张豫的爱人红霞是驻马店市一小学的优秀老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爱学生如子,她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好,懂礼貌,素质高,都与她辛勤的付出分不开的。红霞从于张豫相识以来,就对他痴迷书法的精神所感动。刚跟他结婚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但红霞把工资挤出来,让张豫四处拜名师,买笔墨纸砚。红霞是一位美丽、淑贤、睿智的女子,深深理解丈夫的志向和心愿。张豫在红霞的支持下鼓励下,又增添了力量和勇气,向着布满荆棘载途的明天,奋进。

毛国典(铁军),我国著名书法家。1964年12月生于河南省上蔡,1987年毕业于河南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社员、东方印社副社长,硕士生导师(美术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国书协、中国美协、西泠印社三员于一身的艺术家。

毛国典是书画篆刻多方涉猎的全才,其书法早年学艺于河南书坛名宿李逸野,真、行、草、隶、篆五体皆能,其中以简牍为本的隶书最为书界所熟知和称道。

毛国典有着很强的融会贯通能力,使他的书法、篆刻作品达到了高度的风格统一,透露出一种清醇古雅而又酣畅劲爽的气息。在毛国典的书法作品中是将篆刻、书法和审美感的完美结合,每一个字都仿佛刻在纸上一般,真力弥漫含蓄自然,笔笔精到。毛国典是多面手,书法篆刻以外,他还是个丹青妙手,观毛国典的水彩画,总被他的笔墨带入画中,被他的笔触画面感染。

 

在江西南昌,面对当代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家,张豫感慨万端,他要在大师的教悔下腾飞。张豫深得毛国典真传,刻苦钻研,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毛国典的指导下,书法艺术更进一步。在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张豫把对家乡和妻儿的思念化做创作的动力,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攀登。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张豫一年一年在苦练的情况下,苦出了成就,苦出了硕果。三十多年来的研习书法,张豫深知,在各个领域,兴趣和天赋最好的基础。在这个上天给予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与风格。要用真性情甚至生命在艺术的道路上一点一滴地进步。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要镌而不舍,才能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张豫性情天真、纯净,痴狂,有乡人的古朴之风。他的书法秀美大气,有古典之美,有山水之神韵,有仙人之风骨,有草木之坚韧。三十年临名帖、名碑而不辍,他在吸取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书法风格,其书法结构严谨、飘逸、洒脱,笔力雄健,稳重的魏碑又富有流畅之动感。

多少个研习书法的夜晚,他想起千里之外故乡的妻儿。为了支持他在书画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爱人红霞独自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无论生活上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她都没有向丈夫叫过一声苦。抚养教育孩子,教学工作,照顾双方年迈的老人,都被红霞处理恰到好处,在当地是有名的好老师、好母亲、好妻子、好媳妇。她常常打电话鼓励张豫珍惜毛国典对他的恩情,一定不负重望,成为一代大家,向故乡的父老乡亲汇报满意的成绩。窗外一轮明月,清风徐来,鸟儿呓语,乡愁在这时是最浓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常常在三更研习书法累了的时候,给远在中原的孩子写家书,以拳拳慈父之心鼓励孩子健康成长,让他懂得任何成绩的取得,需要忍受长久的孤寂,需要深入骨髓的毅力和勇气。经过慢慢黑夜的洗礼和煎熬,黎明微笑着,在面前启开了光明之门……

 

 

相关案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