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也有 App Store,专访香港教育城业务转型之路

644次 2016-11-11

【摘要】  随着 BYOD 现像兴起,加上政府为校园推出 Wi-Fi 铺设资助,电子学习的声势比以前来得更壮。香港教育城过去 15 年都积极协助香港教育界发展电子...

  随着 BYOD 现像兴起,加上政府为校园推出 Wi-Fi 铺设资助,电子学习的声势比以前来得更壮。香港教育城过去 15 年都积极协助香港教育界发展电子教学,随着科技改变,教育城亦须转型适应变化,以配合以流动装置主导的全新电子教学环境。

  那些年帮助学校走过的 IT 路

  别说是教师,相信就算是一般学生,过去十多年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香港教育城」。教育城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相应教学辅助信息、材料、电子报及讨论区等。

  那些年互联网在香港方兴未艾,每件事都爱在前头加上「e」字代表电子化,教育事业不管在校园或自主学习领域,都同样出现不少类似的商品 / 服务。而香港教育城当年就率先成为一个综合的平台,让学生、教师、家长能集中在这儿找寻。

  另一个当年教育城的重要角色,就是协助学校 IT 化。如果 Unwire.pro 读者有印象,应该对香港在 97 回归后连串的教育改革有印象。撇开课程改革等麻烦不论,前特首董建华为推动香港信息科技教育而推出的「香港教育城」,总算很好地担当了当年「完全是零」IT 知识的学校的盲公竹角色。

  当年教育城已有为学校及老师免费提供拨号上网服务,后来亦协助学校开设自己的网站。过去由于架设网站的费用高昂,很多学校都使用教育城服务,也会使用教育城提供的电邮服务。可以想象要是当年没有教育城这角色,中小学踏出第一步的成本将更贵,也更难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教育城也面临转型的必要

  说了一大堆香港教育城的历史,当然不是为骗字数,而是想谈一下教育城面对的转型挑战。就好像上一段提到的提供上网、架设网站和电邮服务,在今天已显得相当不合时宜。「现在什么都讲『云端』了,学校老师们也比以前有了更多 IT 知识,教育城虽然还提供电邮服务,但就不再是主要了。」香港教育城行政总监郑弼亮笑着跟记者说。

  近年教育城开始不再像以往般有很重要的角色,云端服务愈来愈多的原因之一。以前学校真的完全不懂 IT,加上架设和管理学校网站和电邮系统都很昂贵,教育城的确当年是不少学校的救星。但自从 Google 等厂商开始提供网站寄存和电邮服务,方法简单也有更大的储存空间和使用弹性,以 Web 2.0 取代传统上网服务也很自然。

  新科技出现当然是好事,教育城也得适应市场的转变,把服务方向调整,由直接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校找到适合的服务供应商的中介角色。从单一的学界网上服务供应机构,转向开发及提供教学资源,支援教师专业发展,如 2005 年推出教师电视,为教师解决要长途跋涉去进修的问题,备受老师及校长欢迎。

  电子学习也是科技发展缩影

  教学资源平台一向是教育城希望做到的目标。在十多年前的确需要这种角色,一来那时 Google 还未盛行,要找到网络资源需要人手收集,二来当时的电子学习资源还相当原始,资源写得好不好、是否有用,也需要有角色去做筛选。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教育城推出的教学资源是甚受欢迎的,服务都有不少好评。不过随着 Web 2.0 的出现,愈来愈多人能够在 Blog 或论坛等场地交流,学习资源的交流变得愈来愈容易。加上电子学习资源产业有很大的成长,商业化后自会有自己的宣传推广渠道和方法,教育城的角色便显得失色。

  教育城行政总监郑弼亮笑言,电子学习的发展其实也是科技发展的缩影,由 .com 开始走到今天的流动学习,走的路跟科技发展是完全一致的。他特别提到最近数年,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愈益流行,不仅教学由传统手写变成电子化,更从固定位置走向流动学习,大为改变课室的教和学环境,不可能不走向流动学习的大趋势。

  由提供资源转为服务提供者

  就像 iPhone 也要有 App Store 才能有良好的生态链,未必自己做所有事便是最好,如果教育城能变身为「教学资源的 App Store」,会否也是一个更合时代转变的出路?

  郑弼亮坦言未来教育城将从「提供资源」的角色,转变为「提供服务」,这从前面提到的新服务都看得到。他表示自数年前开始,教育城开始建立电子学习资源的生态环境,比起直接向教师提供资源,倒不如交由其他商业机构去做可能更好。

  由提供网站和电邮服务,到提供电子学习资源,勉强由教育城自己去做,其实吃力不讨好,既然市场早就比 15 年前成熟,那直接交回更专业人员去做也未尝不好,因此才有「教城购物广场」和「教城书柜」的出现。前者当然不是指给教师的网上超市,而是一个方便学校找寻 IT 服务的网店,而后者则是面向流动学习市场的「教学资源的 App Store」。

  教学资源市场其实很大

  香港教育城自 2010 年开始亦举办亚太区内最大规模的「学与教博览」,除让提供教育服务及产品机构可展示其最新产品,亦举行围绕热门的教育议题如电子学习、促进学习的评估、通识教育、照顾学习差异等的专业讲座、工作坊、研讨会,每年吸引逾7,000名来自中国、欧美、亚洲及香港教育界人士到场。

  就像 App Store 也不会只提供香港人研发的应用一样,当电子学习市场在全球均有所发展下,只提供香港一地的教学资源和 IT 方案介绍,其实并不符合时代发展。资料显示,单在2013年「学与教博览」便吸引了来自中、美、德、英、波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及新西兰参展商,可见香港电子教学发展极具市场发展潜能。

  不过,由信息缺乏变为信息泛滥,教师不见得就因此变得容易找到合用的教学资源或 IT 方案。虽说今天教师的 IT 知识水平已提高了很多,但真要他们去自行采购、评估不同的 IT 方案,其实压力依然很大。尤其电子学习领域没有什么领导品牌,要选择就更困难,因此教育城除了展示不同厂商方案,更需协助学校去做选择。

  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电子教材

  「教城购物广场」提供的由现成的电子学习软件到学校适用的 IT 方案也有,郑弼亮表示本意并非为了「卖货赚钱」,而是让学校和家长有一个统一而有保障的平台去认识这些产品,在采购时相当就较有信心。「目前市面并没有一个全面和可信赖、专门针对教育市场的电子商店,教城希望能做到这样的角色。」他说。

  目前已有 60 多家公司提供 2,000 多款产品,郑弼亮笑言成绩其实不错。这些商品中目前仍以香港本地制作为主,因需要顾及本地的使用环境,但也有外国的软件,而实物书籍、电子产品都可以在「教城购物广场」找到邮购。

  教育城亦支持由信息科技教育领袖协会(AiTLE)与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nection(ETC)合办的第一、二期「AiTLE-ETC 电子学习资源试用计划」,为香港多间中小学免费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教材,涵盖不同学科及程度,以探索如何将外国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科技提升教学效益。

  计划第一期于去年推出,为香港多间中、小学免费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教材,涵盖不同学科及程度,其中不少获国际奖项认可,以探索如何将外国的优质教学资源,融汇于本地课程。

  解决「太多平台」的复杂性

  相比以前只有 Windows 平台,现在又有 iOS 和 Android,甚至美国已有学校改用 Chromebook,随便一数在校园里可能出现的作业平台便有四款之多。以前电子教材可能也只是老师在台上使用,但当一人一机时代来临,兼容性的问题就开始出现。

  跟其他出版教材不同的是,「教城书柜」本身并非电子教材,而是一个类似 App Store 的统一平台。教育城在去年推出的跨 iOS 和 Android 平台云端电子书柜「教城书柜」,就可让不同的书商在制作电子教材后,统一放到该平台上架。教师和学生则可透过手机或平板,甚至桌面计算机上登入书柜,就能购买和阅读这些教材。

  「教城书柜」着眼的不只于做一个电子教材版的 App Store,还希望用它来解决前面提到的兼容问题。毕竟坊间出版教材的公司很多,但却又不能保证在不同平台的兼容性,若为了迁就兼容性而不能选择最好的教材,也只是削足适履。

  而「教城书柜」应用已是兼容于 iOS 和 Android 平台,它可以作为一个「外壳」来承载不同的电子学习教材,换言之只要透过放上「教城书柜」,就能做到兼容多平台的效果。这对开发公司而言将会变得更简单,也解决教师在应付兼容性上的最大障碍。

  电子学习资源市场吹起东风

  回顾一下,前文提到教育城由自行提供电子教学资源,到改为介绍本地及海外优质教材给师生;由解决「不知往哪找资源」问题,到今天协助解决「太多不知如何选取」的问题;由教导师生如何善用手上设备做到电子教学,到后来协助解决设备太多的兼容问题,这都可以看到市场大环境真的有了很大改变。

  这就象是「鸡先还是蛋先」的问题,空有电子教材而缺乏能好好运用的环境,如优质的校园 Wi-Fi、一人一机的课室环境,就算教材再好也没意义,反之亦然。因此可以说,今天电子学习资源市场终于已捱过最困难的时期,在电子设备愈益普及的今天,正为电子学习资源市场吹起了东风。

  相信在不久将来,这市场将发展得更大,围绕教育、家庭的电子教材或应用的产业,肯定会愈来兴旺,值得读者们拭目以待。